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推開5樓辦公室的門,打開電腦,檢索業內期刊最新的文章……湯豔峯一如往常不到8點就來到學校。
看了看日曆,已是8月21日,暑假“餘額”已不多,還沒來得及安排帶家人外出旅遊,他有些內疚。但是,一想起第二天又要召開團隊組會,湯豔峯又打起精神開始蒐集材料。
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湯豔峯沒覺得枯燥。甚至在前不久,他的研究成果登上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可持續化學與工程》(《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後,他依然波瀾不驚。
這項採用聚丙烯酸酯作為機械力致自由基的材料,製備了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成果,打開了一扇人類認識的新大門:過去,沒有人發現同種物質在機械應力作用下,因鏈斷裂生成自由基從而產生摩擦電。
立志學醫,卻誤打誤撞走進化學領域
1996年,湯豔峯誤打誤撞考入了青島大學輕化工程專業。與自身第一志願山東大學臨牀醫學專業失之交臂的他曾一度想要退學復讀。
然而,老師生動幽默的授課方式讓湯豔峯逐漸發現輕化工程的奇妙之處。當被輔導員詢問想要走下去的方向時,湯豔峯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化學!
“要想搞科研,就必須要博學,不僅僅是多看幾本書,還要閲讀大量文獻以瞭解最前沿的知識。”在湯豔峯看來,學海無涯唯有繼續深造。
在大連理工精細化工專業讀研期間,他遇到了指引他科研道路的恩師——國內精細化工著名專家、南通大學雙聘院士楊錦宗教授,楊錦宗對湯豔峯進行了科研素養和能力的培養,並將自己嚴謹認真的科研態度、平易近人的處世性格、細緻求實的工作作風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湯豔峯。
跟隨楊錦宗學習期間,湯豔峯打下了精細化工的紮實基礎,也培養了他創新的辯證思維。湯豔峯堅信,科學的精神就是質疑批判的精神。
2016年,湯豔峯前往美國威斯康辛麥迪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學之旅。在這裏,他接觸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機械能電能轉換功能能源材料的研究。這是一個需要能源、化學、材料、物理等各個學科相互交叉進行研究的領域。
傳統學術觀點和實驗認為,兩種不同的物質摩擦會產生電流,比如高分子材料與金屬材料,但是,他偶然發現了一些高分子材料在機械應力作用下斷裂,斷裂生成的自由基可以產生瞬間偶極變化,從而產生摩擦電信號輸出的現象,即同種物質也能夠產生摩擦電。
在自身研究結論與既有的觀點相悖時,他並沒有盲目自我否定,而是進行理性思考與質疑批判,在反覆驗證中尋求真相。
為了印證這一發現,他查閲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尋找可能自身產生摩擦電的材料進行測試,每天埋首於實驗室進行反覆試驗。他用自由基捕捉劑捕捉機械力情況下可以產生自由基的材料,並將捕捉到的材料與不能產生自由基的材料進行對比實驗。在經歷了上百次的實驗後,湯豔峯終於證明了這一重要的新發現,這也擴大了人類幾千年來對於摩擦電的原理認知。
科研需要跨界,不會“從一而終”
“這個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可以做到很大,利用水流勢能、風能、潮汐能,把機械力轉換為電能,也可以做的很小嵌入服裝、鞋帽等,比如老人在家不慎摔倒,這個裝置感應到電流中斷就能發出求救信號。”湯豔峯對這個新興的領域充滿信心。
在研究摩擦電材料的過程中,湯豔峯並沒有放棄原有的研究領域,而是將學院的學科特色和教師專業背景相結合,整合了不同方向的研究團隊,形成了一系列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
本科學習輕化工程,碩士攻讀精細化工,博士期間研究染料,近年來又跨界到摩擦發電材料、醫藥中間體、熒光分子探針生物成像等,在求學與科研的道路上,湯豔峯就像一朵跳躍的浪花,不斷尋找學科融合的交匯點。
“作為科學界的‘小字輩’,經歷這麼多學科專業我並沒有心生浮躁,反而讓基礎更紮實,如果沒有打牢基礎,跨界也不會有結果。”湯豔峯告訴記者,“科研就像一棵樹,從發芽開始就會一直不停地生長。”
當年那個高考時立志學醫的青年,如今也在用另一種方式治病救人。“我們是南通地區最大的醫藥中間體開發團隊。” 湯豔峯説,十年前他成立醫藥中間體合成模塊研發團隊,先後研發了數千種手性藥物中間體,為國內外醫藥公司的新藥研發推波助瀾,併為南通周邊地區的生物醫藥行業帶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同時,他還先後設計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糖基超分散劑、糖基紫外線吸收劑和糖基智能水凝膠,系統研究了糖基引入後分子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係,為功能精細化學品的綠色化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途徑。
如今,湯豔峯也成人師為人父,教育學生與啓迪孩子對他來説同樣重要,“能夠接受學生和孩子的平庸是老師和家長的一道考題,不給他們製造太大的壓力,但是要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本報記者 張 曄 通 訊 員 陳 妍 周 璐 張林林)
時隔18年,一起失竊案仍被多次提及。該案件之所以與眾不同,因為這是全國首例“網上虛擬財產”案。原告丟的不是現實物品,而是花費了幾千個小時的精力和上萬元現金,在網絡遊戲中積累和購買的虛擬武器。
1950年,艾倫·圖靈在《思維》雜誌上發表了其著名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並提出瞭如今廣為人知的圖靈測試。70年來,圖靈測試一直被認為是人工智能學術界的“北極星”。
在鐵路勘測領域,提起王長進,大家都説他是“技術控”。這位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設)首席專家、副總工程師,城市軌道交通數字化建設與測評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主任對新技術抱有濃厚興趣,並能很快將其掌握,學以致用。